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一)原因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男女比约为1:4,眼部解剖异常是其发病基础,然而情绪波动,环境气候变化,劳累饮酒等则是其常见的诱发因素。其发生机制主要表现为瞳孔阻滞,少部分为非瞳孔阻滞或联合机制型。

  (二)症状

  由于患者一般就诊于不同的疾病时期,准确的诊断有赖于对整个疾病的发展演化有全面而清晰的掌握,具体的诊断要点如下:

  1.明显的解剖特征,如浅前房、窄房角、短眼轴等特点,一般双眼相似,单眼者需排除继发性因素引起。

  2.对于双眼临床前期、先兆期后、缓解期的患者,注意追问小发作或发作时的病史情况,并仔细检查眼部发作后遗留下的蛛丝马迹,如瞳孔形态异常,虹膜中央纹理模糊,房角检查部分关闭,虹膜部分前粘连,小梁网色素沉积等,结合眼部解剖特征,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予激发试验,但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

  3.急性发作时,根据高眼压,房角关闭及高眼压所造成的眼部损害体征等,诊断不难,但还需与一些继发性青光眼相鉴别。

  4.对于慢性期的患者,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眼压情况,房角关闭状态,虹膜萎缩表现,瞳孔散大,及眼底视盘损害和视野缺损进行诊断,可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相鉴别,然而临床中可有一些患者表现为一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表现而另一眼表现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三)治疗方式

  对于疾病的不同时期,处理的轻重缓急可能不同,其治疗的手段和目标也可以有差别。

  1.对于临床前期,先兆期和缓解期的患者,其治疗目标是解除瞳孔阻滞,防止再次发作,治疗手段是择期行激光虹膜周切,或手术虹膜周切,在未进行虹膜周切前需预防性的使用匹罗卡品点眼,以防止急性发作。对于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则可以单纯考虑白内障手术而免除虹膜周切。

  2.对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剧烈的疼痛及持续的高眼压对眼内组织的损害,常属于眼科急诊范畴,需积极降低眼压,治疗目标为控制眼压、尽可能重新开放房角、保护视神经及防止进一步损害。首先可用综合性的药物治疗,包括高渗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局部缩瞳剂及局部降眼压药物的联合使用,必要时还须前房穿刺等手段,另外尚需辅以激素等消炎治疗。眼压下降后可进行房角检查,若房角开放大于180°,则可以考虑激光虹膜周切或手术虹膜周切,对于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辅以药物控制一定时间后,眼部炎症相对 减轻或消失时,可以考虑单纯白内障手术:对于24h或48h药物治疗后眼压不降,则需考虑滤过性手术治疗,手术尤其是高眼压状态下手术需注意术中及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术中前房穿刺缓慢降低眼压,复合小梁切除术的应用是明智的选择。必要时术后予以进一步的降眼压药物和睫状肌麻痹剂及消炎治疗。而对于术前使用缩瞳剂眼压不降反升,前房进一步变浅严重,则需注意原发恶性青光眼的存在,可以使用恶性青光眼的治疗程序。

  3.对于慢性期的患者,则需根据患者的自身社会经济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复杂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一般情况下仍以选择滤过性手术为主,对于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可以考虑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或白内障手术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或三联手术。对于患者畏惧手术或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极大,也可考虑激光周切后按残余青光眼治疗。

  4.对于绝对期青光眼,其治疗目标则是缓解患者症状,尽可能保留患者外观,对于眼压过高或有症状患者,可考虑睫状体光凝或冷凝术,或视神经睫状神经剪断术以缓解疼痛等处理措施,或辅以药物治疗,滤过性手术一般少用,对于无法保留外观者可考虑眼球摘除义眼台植入术。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