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是眼底科医生常常接触到的一种疾病,那么,什么是视网膜脱离?这种疾病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人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机。晶体就像照相机的镜头,玻璃体所在的位置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盒,而视网膜就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相比起来,是颇为重要的成像元件。视网膜脱离就相当于底片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而且底片也老化损坏了,导致没办法再形成清晰的图像。
一部照相机,镜头再亮,底片坏了,也照不出好的照片来;而人的眼睛,晶体混了(也就是镜头不透明了),还可以换新的,而底片或胶卷坏了,就没法换了,因为视网膜就像大脑一样,是一种神经组织,视网膜出现病变以后,没法换新的,只能修修补补,视力就会明显受损。
手术前,先和病人讲明,视网膜脱离是眼科一种相对较大和较重的疾病。
临床上一般把视网膜脱离分为裂孔源性、牵引性及渗出性三种,其中常见的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旦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就必须手术治疗。吃药、打针、点眼药水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视网膜脱离没有修复,一定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视力完全丧失,眼压降低,眼球萎缩。所以,发生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必须抓紧时间手术治疗。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主要是继发于玻璃体积血、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玻璃体对视网膜形成一种牵拉力,把视网膜像帐篷一样牵拉起来,严重的患者也需要通过玻璃体手术来进行处理。
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大多是因为眼内的炎症反应引起,多数不需要手术,而是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那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怎样发生的呢?人的眼球内,80%以上的空间被玻璃体占据,正常情况下,玻璃体就像果冻一样,是一种凝胶,富含水分,但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支撑眼球壁的各层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发生了变化,中央出现了由水分组成的空腔,周围变得更粘稠,与视网膜一部分粘连紧密,一部分粘连疏松。
与此同时,由于年龄增长、近视等原因,视网膜某些部位越来越稀薄,就像穿得时间长的衣服一样,变得不结实了,所以在眼球运动的时候,不均匀粘连的玻璃体就在某些部位产生了牵拉的力量,如果恰好此处视网膜也很薄,不结实了,就可能产生一个裂孔,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玻璃体腔里析出的水分就经过这个裂孔灌到视网膜下方,视网膜就从原来附着的眼球壁上剥脱下来,就发生了视网膜脱离。
因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一定要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分别是“裂孔、水、牵引力”。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封堵裂孔,缓解牵引力。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我们分别称之为“外路手术”和“内路手术”。
“外路手术”指的是环扎、巩膜外垫压、冷冻一系列操作,这种手术方法基本不进入眼内,通过在眼球壁外面缝合上一种硅胶,使眼球壁局部压陷,促进眼球壁和脱离的视网膜贴合在一起,缓解玻璃体的牵拉力量,同时,不让玻璃体腔内的水份继续往视网膜裂孔里面灌,而起到视网膜复位的作用。
“内路手术”指的就是玻璃体切割术,我们俗称“玻切术”。内路手术就是要进入到眼睛里面去,应用手术器械把眼睛里面不正常的玻璃体切除,然后直接把视网膜贴回到原来的眼球壁上。再利用眼内激光等手术,就像打钉子一样,把裂孔周围固定住。最后应用气体或硅油等物质,替代原来的玻璃体,填充眼球内的空腔,并且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促进视网膜的愈合和粘附。
内路和外路手术各有优缺点,要根据患者的眼部病情来进行选择。通常,年轻的患者、网脱比较局限、裂孔较少且靠近周边、玻璃体增殖病变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选择外路手术。网脱范围大、程度严重、裂孔较多较大或靠近后极、玻璃体增殖牵引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内路手术。内路手术后,绝大部分患者需要采取特殊的体位,最常见的是俯卧位。严格的俯卧位是保证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相比人们熟知的白内障、近视眼激光手术等眼科手术更复杂、并发症发生几率更高、恢复时间也更长,需要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并且,临床上有少数患者需要多次手术,甚至需要终生依赖硅油填充才能确保一定的视功能。希望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能更多了解疾病的特点和手术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